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藝評台-評論《美麗沉睡者》

發表時間:2011/07/14 17:22:02
本文發表於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評台
作者:蔣家驊


水面上水面上劇團2011年的最新作品《美麗沉睡者》,有屬於編導張嘉容個人的獨特風格與色彩。嚴格說起來,《美麗沉睡者》不太像是一齣戲,反而更像是一首歌或一本書,藉由編導張嘉容對於劇本的文字書寫,以生活化的情節佐以魔幻的情境安排,讓整齣《美麗沉睡者》雖然沒有明顯的故事主軸,卻更像是一則現代寓言,書寫關於愛的正反辯證,柔和且溫暖地呈現屬於愛的議題。

關於愛,各種藝術領域以此為主題的創作從未少過,《美麗沉睡者》則選擇從一個魔幻寫實的角度出發,去探討「愛是什麼」。這樣的命題聽起來有些生硬,卻在編導的安排下呈現出相當溫柔的面貌。故事設計四個無路可出(對照劇名與本劇的內涵,稱之為無法甦醒也不為過)的角色身陷一個奇幻封閉的空間裡,四名「美麗沉睡者」時而閒聊,時而互相辯證,時而進行角色扮演,藉以在愛情裡的各種重複與輪迴之中尋找出路,尋找關於愛的可能性。

整齣《美麗沉睡者》就在這樣的互相辯證與角色扮演中進行,影像的使用讓這齣戲在談論愛的當下,多了屬於時空的可能性。與現場演出內容有所重覆的多媒體影像,加上中法語言的運用,直指關於愛的主題並不受限於地域與國家或時間的限制,即使在眾人印象裡一切總是如此浪漫的法國,也免不了發生那些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愛情場景-因為需要陪伴而爭吵、因為性與愛無法合一而哀傷、因為無法被聆聽被了解而困擾……《美麗沉睡者》號稱「台法跨文化科技互動劇場」,所呈現的議題卻不僅据限於台法之間而已,而能夠在愛的主題上呈現共通性,讓所有對愛有所感的人能夠引起共鳴,進而在愛裡找到出路,逃離重複的不幸輪迴。

用心經營的劇本文字是《美麗沉睡者》能夠打動人的重要關鍵之一,文字在《美麗沉睡者》裡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卻也直接影響了「字幕」在整齣戲裡的重要性。過去在許多戲劇演出裡,字幕往往只作為讓觀眾理解演員台詞的輔助,但在《美麗沉睡者》中,字幕卻變成極其重要的存在,不只是為了讓觀眾聽懂台上演員的異國語言,更是為了讓劇本台詞在文字上的經營能夠確實傳達給觀眾。

《美麗沉睡著》有許多優美的台詞,尤以【聽寫】一段的台詞為最。天使宛如靈感一般的存在,讓Kate寫下那些優美的詞句,Dave的數度打斷與介入讓Kate不得不在聆聽天使聲音與順從伴侶之間做出抉擇,而那些Kate所寫下的優美詞句,竟也與Kate與Dave之間的處境不謀而合。若沒有字幕的存在,這一切必然不容易讓觀眾感受到。字幕的存在強迫觀眾去閱讀劇本裡的文字,感受不同語言與媒介(影像與現場)所呈現的相同台詞,雖然創作了劇場裡的閱讀感,卻也不得不讓人將目光從場上正在發生的表演給移開。字幕究竟算不算是演出內容的一部份?在《美麗沉睡者》裡絕對是肯定的答案,只是字幕在此終究像是把雙面刃,雖然成就了創作者希望呈現「強調文學語言的劇場劇本」,並且實踐了「文字才能傳遞的深層意義和溝通交流」的概念,卻也淡化了舞台上演員的表演在整個演出的份量。

這樣的情形讓整個演出在舞台視覺畫面部份並沒有太多深刻的記憶點,反而是藉由文字的引導讓觀眾在腦內進行一場自我辯證與討論。四個美麗的沉睡者不斷述說討論著愛是什麼,談論關於愛的童話(睡美人)與神話(Eros與Psyché),探討關於愛的可能性。於是各種關於愛的情景不斷呈現與重複,正因為這世上所有的愛都面臨著類似的難題。同樣令人受傷的話語,同樣不被了解的悲哀,於是所有在愛裡沉睡的人們,只能宛如場上的角色一般不斷的進行辯論,就像是觀眾(或說讀者)腦中許多不同的聲音與思邏輯,正在互相進行自我論戰一番。

這樣的劇情推進方式,讓整齣《美麗沉睡者》的內容並不難理解,反而只要是曾經在愛裡經歷過些什麼的人,都能夠輕易的引起共鳴。相較於「Why」的種種提問,《美麗沉睡者》更不時提出「Why not」的反面見解,反而讓這齣戲有種獨特的療癒系效果。《美麗沉睡者》像是場戲劇治療,替劇中被莫名空間給困住的S們(創作者稱劇中四名角色為「S們」,我想應該是Sleeper之意…應該不會是SM裡的Sandism吧?)開啟另一個不受道德與理性思考邏輯所限制的想像,並在愛的名義下,去探究如何實現愛、完整愛、獲得愛的過程與可能。

《美麗沉睡者》的許多段落相當的生活化,甚至是隨處可見的愛情場景,卻不流於通俗,而呈現出一股溫柔的浪漫與美麗,這或許歸功於編導張嘉容不慍不火恰到好處的編導功力,讓這齣戲得以柔順的入口。整齣戲在愛的不斷重複與輪迴裡,呈現積極正面的力量,企圖帶領觀者在愛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出口。不管是略帶強烈風格讓角色開槍的動作安排,抑或藉由不斷重複的台詞與場景來感染觀眾,都讓《美麗沉睡者》在愛的名義下,有著一股足以進入人心的力量。

《美麗沉睡者》是部充滿愛的作品,不只是創作者對於自己作品的愛,更能濃烈感受到的,創作者希望藉由對於愛的論述,讓每個觀眾都能夠在愛裡找到自我,找到悠然自得的可能性。這樣的創作初衷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但在這齣戲裡不免顯得有些操之過急,尤其當整齣戲來到劇末之時,創作者藉由S們來到現實世界時看到週遭的天災與戰爭發生時,希冀觀眾的愛能夠甦醒到足以關懷這世間的一切,不免讓人覺得有些太快,突然間將愛的層次,拉高到一個眾人無法觀照的位置。

整齣《美麗沉睡者》,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篇幅是在處理個人與另一半之間的愛,突然之間要在劇本將愛拉到對外那麼高的層次,不免讓劇中關於愛的主題顯得有些失速墜落,不但與整齣戲的內容產生分離與斷裂,更讓人有種當這群S們好不容易才從自我的世界甦醒的同時,卻又必須馬上觀照除了自己個體以外其他所有人的世界,甚至肩負起喚醒其他人的重責大任。以《美麗沉睡者》而言,讓每個人對自己的愛有所省思並甦醒,那也就夠了,畢竟你不能要求睡美人在醒來後沒多久就擁有擊敗巫婆的能力。而希望讓S們這麼快就「越級打怪」的作法,難保不會讓這群S們,陷入另一種形式的沉睡。

除此之外,《美麗沉睡者》希望藉由觀眾互動完成演出,而發放的手電筒與電蠟燭道具,在整場演出發揮的效果也不是太好。手電筒的存在,原本是創作者因為覺得【我想從後面來】的段落有些暴力(雖然我並不覺得),而希望這個段觀能夠在觀眾的照明下完成互動演出,卻因為現場燈光並未完全暗到看不見,加上觀眾並不知道手電筒的使用時機而形同虛設。雖然工作人員有率先在這樣的橋段使用手電筒照明台上的演出,但仍舊無法引發觀眾的動作,讓這樣的設計無法在劇中發生效果。

電蠟燭的存在是另一個沒有被充份發揮的道具。照理說觀眾手上的電蠟燭,應該是在劇末之時,當天災人禍的影像畫面播放時,創作者希望藉由觀眾點燃(或許開啟更適合)電蠟燭的行為,為存在於現實世界的這一切祈福。但原本應該燭燭光一片的觀眾席,到了劇終時卻只有稀稀落落的火光,這或許源自於創作者太相信觀眾的自發性,而忽略了藉由劇情引導而使觀眾動作的更多可能性。可能是讓演員的動作與行為引導觀眾自發性點燃蠟燭,可能是更多演員與台下觀眾的互動(而不只是擁抱而已)。關於這部份,應該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關於水面上水面下劇團,藝術總監張嘉容在節目單裡有著這樣的描述:「創作意在水上水下奔遊,打撈世界整體的真實面貌,尋找溝通與連結,並謀求行動與超越之道。」能夠深切感受的是,創作者希望藉由劇團的作品,讓每個人甚至是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美麗沉睡者》裡對於人的關懷,展現了創作者在創作上的企圖心,但我卻不希望創作者操之過急。以《美麗沉睡者》而言,若每個人都能認清自己對愛的態度,以個體之姿對內對外展現愛,不管對象是這個體四週的人,還是世界上在各種災難裡受苦的人,只要每個(在台下欣賞演出的)個體都能夠持續的體現愛,這世界終將變得更美好。太過急著帶領觀眾衝出水面,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可是要小心觀眾會因為缺氧或壓力的改變,而適應不良的。